广西灵山县太平镇的仇姓
作者:仇氏宗亲会 发布时间:2017-01-20
说起灵山太平的历史,就不能说太平的仇姓,因为仇姓是太平清朝、民国时期惟一的望族,仇姓在太平的故事很多,也曾经很辉煌,三百年间在太平可以说叱咤风云,都可以写一部很长的历史题材书了。因此,毫不夸张的说,少了仇姓的参与,太平的历史将暗淡许多。就今天来说,仇姓已经是没落的望族了,辉煌都已经是过去了,但既然是说太平地史,茶后饭余不防说上一说仇姓在灵山太平历史上的一些人和事。
仇氏一脉自明末清初起就在广东廉州府灵山县安家了(灵山县解放前一直属广东管辖,解放后有两次变更,1965年起正式划归广西管辖),太平仇氏先祖是明末时接官任灵山典籍而来(后有更改),就是说一开始来灵山就是来当官的,所以仇氏一开始在灵山就比较强势,后因为改朝换代几经周折,仇氏在灵山西乡(今太平)安家,一直到解放前,繁衍到近万人,期间出了许多名人,包括秀才、举人、进士、翰林、武魁、武官、医生、商人、地主和财主更是不计其数,是他们让太平这个壮乡之地,改变了荒蛮的历史,让太平也出了大批读书人和商人,开创了仇姓三百多年来在太平的辉煌。在钦北一带有句谚语“太平仇,小董侯,板城四字头”,“太平仇”位于三姓之首,在太平,仇姓自然更响当当。
太平六和堂,曾经是太平乃至灵山最富有的村庄,住的全是仇姓人,六和堂解放前在太平可以是家喻户晓,这个我就不多说了,六和堂人创造的财富的神话让后人望尘莫及,用富甲一方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。
太平仇姓的理念是“以儒名家、科举兴族”,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,历来重视读书人的仇姓在太平曾办有12所学校,尽量让子孙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,这些学校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。正因为这样,仇姓在太平才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旺盛,比如现在的苑西中学前身就是仇姓的鸾凤学堂,其他不一而举。仇姓在太平兴旺三百多年,以前在太平给你水缸做胆,都不敢“虾”“仇屋人”, “仇屋人”在太平虽然强势,仇姓人但很少出现象地痞流氓、地头蛇、强抢XX等恶霸现象,这和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大家族的风范有关。
“灵山一点翰”仇效忠当然也是太平人,仇效忠还是灵山明、清两代仅有的两名进士之一,是灵山明清两代唯一的进入翰林院任职的官员。小小的太平就有一座傲视钦灵的国家级得文物——翰林牌坊,当然翰林牌坊也是为太平仇姓的骄子——仇效忠而建,据说在当时全国上下包括所有的人,无论是谁,除了皇帝以外,路经过翰林牌坊,必须下马下轿,面向牌坊鞠躬行礼后,才能徒步通过,因为翰林牌坊上刻有“圣旨”二字,代表皇帝亲临。如果你知道翰林院在封建时代的地位有多高,如此地位尊崇的翰林院,家乡竟然有人在里面任职,相信你作为太平人也会感到骄傲的。
太平中心卫生院在解放前成立,主要创始人也是仇姓人,他的名字因为某种原因这里就不说了,但他是民国时期灵山太平唯一受过正规医学教育,并有多年部队行医经验的军医,曾经在叶剑英身边和叶所在的部队工作过(叶剑英还是国军将领时),并得到部队很高的评价,是民国时期名副其实的太平第一名医。在太平70岁以上的人,民国时特别是家里有重病号的,可能都知道他的名字,他离开部队后回到家乡,用自己的医术造福家乡,并积极筹备成立太平中心卫生院,是太平医界不可多得的人才,由于某些原因,大家知道此人的并不多,这里也不便多介绍。
另外,太平的永安街是仇姓的几个有钱人共同出钱建起来的,几个人就可以建一条街道,虽说不是很了不起的大事,但在太平这种小地方,用今天的话来说,也算是牛B了。
有众多经名师点评的风水宝地也是太平仇姓的一大特色,比较出名的有:笔架山;剪刀挂壁;通天烛;观音座莲;天马挂铜铃;母猪炼巢;燕子把栏杆等。太平仇姓在历史上比较出名,并有据可查的还有仇葵忠、仇臣忠、仇开镐、仇英、仇悔忠等。
以上仅是本人知道的太平仇姓的一些事迹,很有限,请多知道的补上。
可惜的是太平仇姓经过辉煌后,在解放后开始走向衰落,现在看来,除了他们自身的一些问题以外,很多的原因是其他因素。比如说曾经风光无限,富甲一方的六和堂,国共内战时期很多地主因为**取向不同,就离家出走到外地发展了,到了文革结束以后,六和堂就没有人居住了,基本上算“灭村”了,他们大量的土地被充公了,财富除了被充公的以外,其他的不知去向,只剩下“太平酒厂”和孤零零的长草的“绿禾堂”。
太平仇姓的的一些村庄,也因为有人参加国军的部队成为“土匪村庄”,从内战到文化大革命,都被“红色村庄”和“上面”打压。比较明显的是翰林仇效忠的故居-官堂村,解放后地主的土地被充公,文革时有历史价值的村建筑几乎被强拆,村内旗杆被毁,祖传的物品充公,书籍被烧,有“封建色彩”的物品被刮掉,读书人的“书芳院”被毁,仇家祠堂兼私塾被拆,最可惜的是翰林牌坊在高压下被炸掉,本来属于村里所有的建筑被拆后,建筑材料竟被堂而皇之的拿去建学校、村委会和修桥铺路。今天的路桥涵洞、学校、村委会还看到本属官堂村的建筑材料。“地、富、反、坏、右”,“走走资派”等文革制造的高帽,几乎都可以轻易扣到官塘村人的头上,官塘村受到造反派以及红卫兵的重点“照顾”。官堂村经过这一系列的“洗礼”,已经没有了当年半点“太史第”的尊贵,在太平慢慢被淡忘,直到80年代,“土匪村庄的后人怎么能给他出头呢”还占据某些人的思想,就因为这样,可怜堂堂的翰林后人,现在竟有许多人是文盲半文盲,现在没几个太平人知道这里是翰林的故居了。拥有地主、富商的其他仇姓村庄,大多也好不到那里去。太平仇姓不再是望族,和其他的太平姓氏的人民一样,仇姓人也成为普普通通的农民。
太平的仇姓的一条村子在上世纪80年代还出现了较短的兴旺,那就是岭美村。大家知道,太平人外出谋生有两路大军,一路是广东大军,另一路是建筑大军,改革开放初期,建筑队是很吃香的行业,岭美村人就是建筑大军第一个吃螃蟹的领军人,他们在80年代建筑队时期,就出了许多建筑的包工头,在省城捞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建筑行业的第一桶金,着实早早的风光了一把。不知为何,他们后来就销声匿迹了。
现在太平的房价都超越县城要追赶省城了,可以看出一些太平人已经很富有,百万甚至千万级以上的富豪都很多,富豪榜上姓仇的富翁并不出众。“仇屋人”在太平也经常被人“虾”了,仇姓已经退去了身上的光环。但仇姓依然是太平史上不可或缺的姓氏,还是那句话,没有仇姓,太平的历史将暗淡许多。
仇姓人在太平的故事很多,本人只是了解了部分,并没有捧高或贬低仇姓和其他姓氏的意思,就当讲点个人的小故事,算是娱乐吧!有说得不对的,请指正。
仇氏一脉自明末清初起就在广东廉州府灵山县安家了(灵山县解放前一直属广东管辖,解放后有两次变更,1965年起正式划归广西管辖),太平仇氏先祖是明末时接官任灵山典籍而来(后有更改),就是说一开始来灵山就是来当官的,所以仇氏一开始在灵山就比较强势,后因为改朝换代几经周折,仇氏在灵山西乡(今太平)安家,一直到解放前,繁衍到近万人,期间出了许多名人,包括秀才、举人、进士、翰林、武魁、武官、医生、商人、地主和财主更是不计其数,是他们让太平这个壮乡之地,改变了荒蛮的历史,让太平也出了大批读书人和商人,开创了仇姓三百多年来在太平的辉煌。在钦北一带有句谚语“太平仇,小董侯,板城四字头”,“太平仇”位于三姓之首,在太平,仇姓自然更响当当。
太平六和堂,曾经是太平乃至灵山最富有的村庄,住的全是仇姓人,六和堂解放前在太平可以是家喻户晓,这个我就不多说了,六和堂人创造的财富的神话让后人望尘莫及,用富甲一方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为过。
太平仇姓的理念是“以儒名家、科举兴族”,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,历来重视读书人的仇姓在太平曾办有12所学校,尽量让子孙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,这些学校也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。正因为这样,仇姓在太平才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旺盛,比如现在的苑西中学前身就是仇姓的鸾凤学堂,其他不一而举。仇姓在太平兴旺三百多年,以前在太平给你水缸做胆,都不敢“虾”“仇屋人”, “仇屋人”在太平虽然强势,仇姓人但很少出现象地痞流氓、地头蛇、强抢XX等恶霸现象,这和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大家族的风范有关。
“灵山一点翰”仇效忠当然也是太平人,仇效忠还是灵山明、清两代仅有的两名进士之一,是灵山明清两代唯一的进入翰林院任职的官员。小小的太平就有一座傲视钦灵的国家级得文物——翰林牌坊,当然翰林牌坊也是为太平仇姓的骄子——仇效忠而建,据说在当时全国上下包括所有的人,无论是谁,除了皇帝以外,路经过翰林牌坊,必须下马下轿,面向牌坊鞠躬行礼后,才能徒步通过,因为翰林牌坊上刻有“圣旨”二字,代表皇帝亲临。如果你知道翰林院在封建时代的地位有多高,如此地位尊崇的翰林院,家乡竟然有人在里面任职,相信你作为太平人也会感到骄傲的。
太平中心卫生院在解放前成立,主要创始人也是仇姓人,他的名字因为某种原因这里就不说了,但他是民国时期灵山太平唯一受过正规医学教育,并有多年部队行医经验的军医,曾经在叶剑英身边和叶所在的部队工作过(叶剑英还是国军将领时),并得到部队很高的评价,是民国时期名副其实的太平第一名医。在太平70岁以上的人,民国时特别是家里有重病号的,可能都知道他的名字,他离开部队后回到家乡,用自己的医术造福家乡,并积极筹备成立太平中心卫生院,是太平医界不可多得的人才,由于某些原因,大家知道此人的并不多,这里也不便多介绍。
另外,太平的永安街是仇姓的几个有钱人共同出钱建起来的,几个人就可以建一条街道,虽说不是很了不起的大事,但在太平这种小地方,用今天的话来说,也算是牛B了。
有众多经名师点评的风水宝地也是太平仇姓的一大特色,比较出名的有:笔架山;剪刀挂壁;通天烛;观音座莲;天马挂铜铃;母猪炼巢;燕子把栏杆等。太平仇姓在历史上比较出名,并有据可查的还有仇葵忠、仇臣忠、仇开镐、仇英、仇悔忠等。
以上仅是本人知道的太平仇姓的一些事迹,很有限,请多知道的补上。
可惜的是太平仇姓经过辉煌后,在解放后开始走向衰落,现在看来,除了他们自身的一些问题以外,很多的原因是其他因素。比如说曾经风光无限,富甲一方的六和堂,国共内战时期很多地主因为**取向不同,就离家出走到外地发展了,到了文革结束以后,六和堂就没有人居住了,基本上算“灭村”了,他们大量的土地被充公了,财富除了被充公的以外,其他的不知去向,只剩下“太平酒厂”和孤零零的长草的“绿禾堂”。
太平仇姓的的一些村庄,也因为有人参加国军的部队成为“土匪村庄”,从内战到文化大革命,都被“红色村庄”和“上面”打压。比较明显的是翰林仇效忠的故居-官堂村,解放后地主的土地被充公,文革时有历史价值的村建筑几乎被强拆,村内旗杆被毁,祖传的物品充公,书籍被烧,有“封建色彩”的物品被刮掉,读书人的“书芳院”被毁,仇家祠堂兼私塾被拆,最可惜的是翰林牌坊在高压下被炸掉,本来属于村里所有的建筑被拆后,建筑材料竟被堂而皇之的拿去建学校、村委会和修桥铺路。今天的路桥涵洞、学校、村委会还看到本属官堂村的建筑材料。“地、富、反、坏、右”,“走走资派”等文革制造的高帽,几乎都可以轻易扣到官塘村人的头上,官塘村受到造反派以及红卫兵的重点“照顾”。官堂村经过这一系列的“洗礼”,已经没有了当年半点“太史第”的尊贵,在太平慢慢被淡忘,直到80年代,“土匪村庄的后人怎么能给他出头呢”还占据某些人的思想,就因为这样,可怜堂堂的翰林后人,现在竟有许多人是文盲半文盲,现在没几个太平人知道这里是翰林的故居了。拥有地主、富商的其他仇姓村庄,大多也好不到那里去。太平仇姓不再是望族,和其他的太平姓氏的人民一样,仇姓人也成为普普通通的农民。
太平的仇姓的一条村子在上世纪80年代还出现了较短的兴旺,那就是岭美村。大家知道,太平人外出谋生有两路大军,一路是广东大军,另一路是建筑大军,改革开放初期,建筑队是很吃香的行业,岭美村人就是建筑大军第一个吃螃蟹的领军人,他们在80年代建筑队时期,就出了许多建筑的包工头,在省城捞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建筑行业的第一桶金,着实早早的风光了一把。不知为何,他们后来就销声匿迹了。
现在太平的房价都超越县城要追赶省城了,可以看出一些太平人已经很富有,百万甚至千万级以上的富豪都很多,富豪榜上姓仇的富翁并不出众。“仇屋人”在太平也经常被人“虾”了,仇姓已经退去了身上的光环。但仇姓依然是太平史上不可或缺的姓氏,还是那句话,没有仇姓,太平的历史将暗淡许多。
仇姓人在太平的故事很多,本人只是了解了部分,并没有捧高或贬低仇姓和其他姓氏的意思,就当讲点个人的小故事,算是娱乐吧!有说得不对的,请指正。
- 上一篇:丰县那些叫“屯”的村子——仇屯
- 下一篇:江南宁国仇氏宗谱序言